原标题:打造吸引集聚青年发展“青岛模式”
为进一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发展需要,促进青年与城市协同发展,我市制定了《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5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相关情况。
建设周期为两年
《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重点围绕“强化青年思想引领,使青年理想信念更坚定;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三大主要目标,力争用两年时间,打造形成吸引集聚青年发展的“青岛标准”和“青岛模式”。
从优化就业质量、创业环境、生活场景、宜居水平,强化教育保障、文化服务、商业支撑、社会治理、健康保障等方面,提出打造青年宜业、宜居、乐享、健康等“十个青年城”的具体工作任务。通过构建青年发展综合支持体系,提供全周期全链条贴心服务,携手青年共同进步。
建设周期为两年,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年5月),全面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细化量化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合力,确保高标准启动。第二阶段推进实施(年6月至年12月),紧盯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到年年底,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和主体架构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巩固提升(年1月至年12月),实施中期评估,精准解决困难和问题,持续修订完善年度工作任务,力争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第四阶段总结评估(年1月至年5月),对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并系统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大蓝图。当前,青岛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青岛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重大平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集聚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突出增强青年福祉。《实施方案》着重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上发力,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直击关系青年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打出组合拳,推出更多服务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平台载体、民生项目,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切实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突出措施落地有效。《实施方案》坚持把青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充分考虑青年需求、发展现状,明确了20项具体工作任务,每项任务便于实施、便于操作,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确保《实施方案》取得明显成效。
/延伸/
引才聚才“放大招”
据了解,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吸引集聚以青年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来青创新发展。
一是政策升级提优,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吸引力。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创业政策举措。进一步实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政策,推出了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政策,着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在青岛的住房压力,有效降低人才在青岛的生活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吸引99.06万名毕业生来青就业创业,发放住房补贴10.17亿元、一次性安家费10.01亿元。同时,实施创业孵化补贴和奖补政策,引导创业孵化载体为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所和全生命周期创业服务。目前,全市建成国家和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8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二是服务提速增效,提升城市环境亲和力,让广大青年才俊到青岛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到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落户办理实现“秒批”。同时,在全国创新打造“学历汇”毕业生学历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了青年人才在青岛办理落户、办理其他方面减材料、少跑腿,有效规避了毕业生材料不全影响落户的情况。在全省率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程进行简化。
三是渠道提质扩面,提供城市多样化就业选择。近期我市已开启年“三支一扶”岗位需求征集,涉及支教、支医、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创新搭建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目前全市实习实训公共平台累计的企业已经超过了家,提供岗位超过5万个,去年有超过1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实训平台上进行见习实习。
同时在人才服务过程中持续打造“不打烊”“不断档”服务,开展“青聚英才”青年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实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开展了“‘就’在青岛”直播带岗等系列活动,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适时推动线下的人才招聘,针对大学生组织开展招聘服务、就业指导、政策宣讲上云端、进校园,坚持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协同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来青留青。今年以来,共提供岗位13.7万个,尤其今年1-3月份,吸引的青年人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刘文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baojieshao.com/zbzk/18020.html